参考文献/References:
[1] XIE J,HU L L,TANG J J,et al. Ec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
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agricultural heritage rice- fish
coculture system [J].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
Sciences,2011,108(50):E1381-E1387.
[2] 唐建军,胡亮亮,陈欣. 传统农业回顾与稻渔产业发展思考[J].
农业现代化研究,2020,41(5):727-736.
[3] 郭海松,罗衡,李丰,等. 不同水稻栽培密度下青田稻—鱼共
生系统的土壤肥力[J]. 水产学报,2020,44(5):805-815.
[4] 崔文超,焦雯珺,闵庆文. 不同土地经营模式的稻鱼共生系统
环境影响评价[J].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(中英文),2022,30(4):
630-640.
[5] 王寒,唐建军,谢坚,等. 稻田生态系统多个物种共存对病虫
草害的控制[J]. 应用生态学报,2007(5):1134-1138.
[6] 吴碧银,许建,曹顶臣,等. 鲤低氧适应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
分析[J]. 渔业科学进展,2022,43(2):98-106.
[7] 张剑,胡亮亮,任伟征,等. 稻鱼系统中田鱼对资源的利用及
对水稻生长的影响[J]. 应用生态学报,2017,28(1):299-
307.
[8] 于秀娟,郝向举,党子乔,等. 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
告(2023)[J]. 中国水产,2023(8):19-26.
[9] 黄世勇. 武夷山地区稻鱼共生种养效益分析及主要技术措施
[J]. 杂交水稻,2021,36(4):46-49.
[10] 蔡淑芳,黄献光,黄惠珍,等. 稻鱼共作对水稻产量效应的
Meta 分析[J]. 水生生物学报,2022,46(12):1924-1931.
[11] 曾涛,赵洪,龙胜碧,等. 贵州主要稻区养鱼密度对稻鱼生长
及效益的影响[J]. 贵州农业科学,2020,48(3):102-106.
[12] 孙悦. 稻鱼共生对土壤微生境和鱼类内环境的影响及其互
作关系研究[D]. 天津:天津农学院,2021.
[13] 吕广动,黄璜,王忍,等. 紫云英还田耦合稻鱼共生对双季水
稻群体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[J]. 生态学杂志,2020,39
(12):4057-4067.
[14] 张琴,孟祥杰,陈灿,等. 不同稻、鸭、鱼共生模式对土壤质量
及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[J]. 江苏农业科学,2023,51(20):
58-67.
[15] 梁玉刚. 垄作稻鱼鸡共生系统水稻产量形成及其生态学效
应研究[D]. 长沙:湖南农业大学,2020.
[16] 丁姣龙. 稻鱼共生年限对耕层土壤养分与微生物影响研究
[D]. 长沙:湖南农业大学,2021.
[17] 喻记新,向贤芬,李为,等. 虾稻综合种养系统浮游动物群落
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[J]. 生物资源,2020,42(3):
279-286.
[18] 郑斯迪.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
群落结构特征与动态分析[D]. 上海:上海海洋大学,2022.
[19] 戴然欣,赵璐峰,唐建军,等. 稻渔系统碳固持与甲烷排放特
征[J].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(中英文),2022,30(4):616-629.
[20] 鲍婷. 作物-鱼共作对淡水养殖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
[D]. 北京:中国农业科学院,2021.
[21] 展茗,曹凑贵,汪金平,等. 复合稻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交换
及其综合增温潜势[J]. 生态学报,2008(11):5461-5468.
[22] 李娜娜. 中国主要稻田种养模式生态分析[D]. 杭州:浙江大
学,2013.
[23] 欧茜,熊瑞,周文涛,等. 稻鱼共生养鱼密度对稻田甲烷排放
的影响[J].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,2024,43(9):2174-2182.
[24] 王孟雪,张忠学,吕纯波,等. 不同灌溉模式下寒地稻田CH4
和N2O 排放及温室效应研究[J]. 水土保持研究,2016,23(2):
95-100.
[25] 陈佳,赵璐峰,戴然欣,等. 稻鱼共生系统的土壤产甲烷和甲
烷氧化微生物群落[J]. 生态学杂志,2023,42(12):2961-
2971.
[26] 潘红,李勇,孟春梅,等. 氮素水平对土壤甲烷氧化和硝化微
生物相互作用的影响[J]. 土壤学报,2022,59(2):557-567.
[27] 林孝丽,周应恒. 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效应
实证分析——以南方稻区稻-鱼模式为例[J]. 中国人口·资
源与环境,2012,22(3):37-42.
[28] 胡亮亮. 农业生物种间互惠的生态系统功能[D]. 杭州:浙江
大学,2014.
[29] 林传政,吕泽林,周远清,等. 不同稻鱼共生方式对水稻性状
及稻鱼产量的影响[J]. 耕作与栽培,2015(6):19-21+43.
[30] 刘某承,张丹,李文华. 稻田养鱼与常规稻田耕作模式的综
合效益比较研究——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[J]. 中国生态农
业学报,2010,18(1):164-169.
[31] 丁伟华. 中国稻田水产养殖的潜力和经济效益分析[D]. 杭
州:浙江大学,2014.
[32] 崔文超,焦雯珺,闵庆文,等. 基于碳足迹的传统农业系统环
境影响评价——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[J]. 生态学报,
2020,40(13):4362-4370.
[33] 高鸣,陈洁,姚志. 中国淡水养殖业绿色发展:提质增效与未
来路径[J].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22,41(3):
96-106.
[34] 陈欣,唐建军,胡亮亮. 生态型种养结合原理与实践[M]. 北
京:中国农业出版社,2019.
[35] 纪力,庄春,陈川,等. 水稻机插秧漂浮育秧技术[J]. 上海农
业科技,2019(3):48-49.
[36] 董玉兵,庄春,纪力,等. 机插水稻漂浮育秧对不同水体水质
的影响[J]. 江苏农业科学,2020,48(16):96-99.
相似文献/References:
[1]牟雪雷 甘 露 李世柱 康海燕 李 馨.黑龙江省种植机械知识产权现状及对策研究[J].现代农业研究,2016,(01):13.
[2]刘立晶 尹素珍.黄淮海地区夏大豆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[J].现代农业研究,2016,(01):16.
[3]孙 键.试论林业资源现状与造林方法[J].现代农业研究,2016,(01):39.
[4]戴占山.简述现代林业育苗技术与管理[J].现代农业研究,2016,(02 ):45.
[5]占春娟.当前繁育肉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[J].现代农业研究,2016,(05):32.
[6]徐海轶.黑龙江省蓝莓产业发展趋势[J].现代农业研究,2017,(12):65.
[7]王剑楠 徐杨.林业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发展前景要求[J].现代农业研究,2018,(01):74.
[8]刘学鹏.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[J].现代农业研究,2018,(03):109.
[9]石宇明.浅议野生动物保护的影响因素及对策[J].现代农业研究,2018,(03):126.
[10]孙波.浅谈新农业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状与对策[J].现代农业研究,2017,(06):5.